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德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剖析(2)

来源:中国表面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之相比,国内在小规模班级授课时,话题演讲、即时问答和电子课件讲解是更为普遍常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其更为重视点对点的内容交流,师生信息交互

与之相比,国内在小规模班级授课时,话题演讲、即时问答和电子课件讲解是更为普遍常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其更为重视点对点的内容交流,师生信息交互的单向性更为突出。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国内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传递的信息量和时效比,力求在相对较短的授课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措施方面看,国内的教学活动对基础设施的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所使用的教学工具相对单一固定,使得教学活动对教学基础设施的依赖较小,便于寻求到更多的教学场地开展小规模班级授课。

中德两国在开展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方面,均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3],如E-learning、MOOC、Web-based Training、Webinar等。其作为对传统教学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及管理

德国精益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从顶层设计即倡导宽进严出、逐步求精、尊重个人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管理思路,充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图1(a)所示,其教学过程设计呈现金字塔式结构。

在上述顶层设计架构的指导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选择和参与多数专业的教学活动,了解和学习给定专业的特点和基础知识,一方面为确定其个人的就业意向提供最为直接的主观意向感受,另一方面也为高等教育遴选合适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素材。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持续的甄别淘汰,确保合适的学生进入到更高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环节,实现学生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逐步精益。另外,德国高等教育所提供的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序列具备多条转换通道,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和转换个人学习进展,倡导以人为本并尊重个性发展[4]。当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过程中,德国教育界与工业界的系统化协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工业实习实训的机会,特别是双元制的确立和引入,极大地弥合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间的断层,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从工作就业解决生活温饱向个人发展追求自我提升的过度,从而完善高等教育所倡导的文明传承、人类发展的核心功能。

与之相区别的是,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管理思路,倡导严进宽出、定向推动、面向社会角色发挥教育的系统化功能,如图1(b)所示,其教学过程设计呈现倒金字塔式结构。在实施高等教育过程中,严格区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功能和过程,具有先天的过程壁垒。

图1 中德两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设计架构

三 德国工程教育的宏观驱动

德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是为全方面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受三方面发展需求的驱动: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受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驱动,力求培养具备合格社会角色的人,促进社会精益化发展;工程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受到文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驱动,为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命题提供智慧支撑;工程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驱动,作为持续提升国家经济地位和竞争力的核心手段,推动和保持德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技术、文化领先。由经济社会发展驱动的德国工程教育注重将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式渗透至教育教学内容中,配合其强调全面、独立、扎实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工程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促进-驱动”闭环,形成人才和资源的良性循环[5]。

四 结语

综上,能够看出中德两国在开展工程领域高等教育过程中,核心思想、发展思路、管理实施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的特征和架构设计。总体上可以从历史、人文、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首先,德国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当前所取得的领先地位是其在开展工程领域高等教育的基础,以萨克森州为例,其具备的高技术产业基础为工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次,德国传统的严谨化、精细化工作生活态度为其教育体系的标准化、系统化提供观念基础,使全社会形成了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驱动教育精益化提升的共识。再次,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以及倡导的国家发展战略,使其将面向全球发展制造业的思路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发展工程领域高等教育促进德国制造的持续领先,以实现精益化生产方式下制造技术的附加值持续提升。

文章来源:《中国表面工程》 网址: http://www.zgbmgc.cn/qikandaodu/2021/0215/448.html



上一篇:运用DMAIC方法降低邯钢冷轧汽车板“亮点”缺陷
下一篇:水利调度工程中通信及其自控化控制

中国表面工程投稿 | 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 中国表面工程版面费 | 中国表面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表面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